【全球热闻】文学写作基础(十二):产生创作初念

闲读与苦读 2023-05-29 23:34:55

最低成本的自我投资就是阅读——

形象构思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,作者的生活经历、思想修养、创作个性各不相同,构思的程序、方式也没有什么划一不变的模式。不过,从作品产生的轨迹来看,在艺术概括的过程中,构思活动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。一般说来,构思过程中大体经历过这么一些阶段:产生创作冲动,受到生活触发,孕育文学形象。当然,这些阶段之间并没有什么机械的界线可以截然分开先后,它们共同体现了作品在“怀胎”时期的“催生”活动的曲折历程。

(一)产生创作初念


(相关资料图)

在现实生活中,作者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许多活生生的客观材料(包括各种各样的人物、事件、社会生活环境、社会现象等等),心灵受到震撼,那些动情的人、事萦绕脑际,久久难忘,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,有一种非把它们反映出来不可的热切欲望。这种创作初念的萌生,甚至会使作者寝不安寐,食不甘味,如骨鲠在喉,不吐不快。

创作初念的产生,是生活激发的结果。这个阶段,虽然文学形象还不那么明晰,要表现的主旨也还未具体确定,但这种强烈的创作欲望绝不是凭空无所依傍的,而是大体上有了某种朦胧的意念,想反映出某个方面或范围的生活内容,想表达出某种生活见解。

因此,创作初念尽管远不是作品的成形,但它十分可贵,作者那种心理上的“压迫感”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,并促使他对所接触到的生活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。

使作者产生冲动、受到感染的原始材料,其中常含有某种潜在的意义有待于作者去认识、去揭示。可以说,产生创作初念是进行具体创作构思的起点。陆机《文赋》说:伫中区以玄览”,“瞻万物而思纷”,就是指在观察万物的基础上,引发了文思,进入了构思活动。

许多作者的创作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:在作品构思的最初阶段,都是盘桓积压在心头的强烈的创作欲望,催动他们去创造文学形象,反映社会生活。高尔基经历了苦难的童年,那些生活经验使他在“心中唤起一种欲望”,他说:“由于向我身上压迫过来的‘苦恼的贫困的生活’的压力,和因为我有这样许许多多的印象,使我‘不能不写了’。”(《我怎样学习写作》)

鲁迅说自己在和农民接触的过程中,“逐渐知道他们毕生受着压迫,很多痛苦”,就产生了写作意念:“要描写下层社会的不幸”,“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,提出一些问题。”(《英译本<短篇小说选集>自序》)

可见,高尔基写作《童年》、《我的大学》、《在人间》。鲁迅写作许多反映农民生活的作品,莫不受了强烈的创作初念的催动。这种初念正是促使作者进入构思活动的基因。

创造冲动的萌发不仅有赖于深厚的生活,还跟作者的生活态度、思想感情紧密相关。同是面对丰富的生活,有的人会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,而有的人则无动于衷,这其中就有对生活的态度、感情问题。

很难想象,感情冰结、对生活冷漠的人,会产生或经常保持创作冲动。他们即使面对闪光的世界,也会感到文思枯竭。创作实践证明,作者受到生活的感召,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感奋,有“我要写”的欲望,才使文思汹涌,甚至无意为文,却难以自制,要吐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。

曹禺在《怎样写<日出>》一文中说:“我看见多少梦魔一般的可怖的人事,这些印象我至死也不会忘却;它们化成多少严重的问题,死命地突击着我,这些问题灼热我的情绪,增强我的不平之感。我整日觉得身旁有一个催命的鬼低低地在耳旁催促我,折磨我,使我得不到片刻的宁贴……情感激动终究按捺不住了。”

同样,他写《雷雨》,目睹旧社会的罪恶,也“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”。可见,创作欲望决非凭空而来的神秘之物,而是来之于作者对生活的灼热的激情。

未完待续……

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。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,关注本号,一起来读书养性、终身学习!

标签:

广告

Copyright ?   2015-2032 华西商场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35   联系邮箱: 920 891 263@qq.com